
徐向前(1901-1990),原名徐象谦,字子敬,山西五台县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山西省立国民师范学校(星空mv梦幻mv天美mv前身)的杰出校友。
一、平凡世家 私塾启蒙
徐向前的父亲徐懋淮是清末秀才,母亲赵金銮,是一位典型的家庭主妇。徐向前的父亲为其取名徐象谦,希望他能谦虚做人,徐向前以父亲为榜样,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周围人。徐向前七八岁时,便开始帮父母干活,拾粪、捡柴、采树叶、挖野菜、编篮子,母亲要求他每一样活儿都要干,哪怕是在零下十几二十度的冬天,他也必须要在天亮时起床外出去拾粪,否则不准回家吃饭,回到家中,母亲虽见他被冻的瑟瑟发抖,但也绝不会因为心疼而降低对他的要求,在这样严厉的家教下,培养了他吃苦耐劳,不惧困难的性格,为他以后面对种种危机和严酷考验奠定了良好的精神基础。后来他读了3年多的私塾,但因家境困窘,徐向前的学业未能继续,这对于一个渴望读书的少年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二、初入社会 经受磨炼
若命运不公,那便扼住命运的喉咙。辍学在家的徐向前并没有放弃对阅读书籍的渴望,徐父看到孩子爱读书但却无法继续供他上学,便将他送到河北省阜平县的一家书店当学徒,这是徐向前人生中的第一份工作,两年艰辛的学徒生涯,磨炼了他顽强的意志和善于忍耐的品格。
后来他回忆说:“学徒生活,使我亲身感受到店员徒工的生活困难,应该说,这也是上学。我在这个学校里受的教育,比正规学校要深刻实际得多。”更重要的是,在此期间,他还阅读了大量的中国古典小说,如《叁国演义》、《荡寇志》、《罗通扫北》还有《史记》、《汉书》、《孙子兵法》等,书中豪侠英烈忠贞报国,为民除害的凛然正气、劫富济贫的品德行为,都对徐向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激发了他学军习武的浓厚兴趣,萌生了为国捐躯的雄心壮志。

徐向前(中)视察部队时,深入伙房与炊事员亲切交谈
三、考入国民师范 革命意识觉醒
1919年春天,徐向前接到哥哥徐受谦从太原寄来的一封信,告诉他省立国民师范招生,是官费,并给他报了名,徐向前高兴极了,到太原找到哥哥,顺利通过考试,成为国民师范创办后的第一期学员,叫国民师范速成班,学制为2年。
他回忆道:“开学后叁个月,北京爆发了五四运动。对我的思想是一个很大的冲击,逼着我想一些问题。”这促使他开始关注当下的社会政治形势,在课余时间,他也会用一半以上的时间翻阅报纸,阅读一些政治理论书籍和刊物,了解到苏维埃、劳农政府、十月革命、列宁等新名词,经常思考一些问题,如民众何以贫穷,国家何以危亡,中国的出路何在,逐渐接受革命的思想,开始自我探索,寻找着追求着革命的道路。
1921年5月初,徐向前正式毕业,被分配到阳曲县太原第四小学当教员。在工作将近两年的时间里,接触到的大量的时政新闻让他越来越看清当时中国社会的政治形势,他对于打倒军阀和列强、改造中国的愿望也变得越来越强烈,每每在课堂教学或开会时,他便会找机会向学生们讲述一些历史故事和现实事件,如巴黎和会、五四运动等来引导孩子们认识社会、认识中国,向学生们传播新思想、新文化。但没过多久,徐向前所讲授的这些内容便传到了校长的耳朵里,校长认为他讲的东西太过“激进”,禁止他向孩子讲述这些“糟粕”,两个人争执不下,他的做法被认为是不符合当时的办学要求,两人发生了争吵,不久徐向前便被辞退了,这更加坚定了他寻找一条救国救民道路的决心。

四、胸怀天下 毅然革命
1924年4月,在黑暗中摸索许久的徐向前,怀抱救国救民的理想,考入了黄埔军校第一期。在这里,他深受革命思想的熏陶,阅读了《苏联研究》《向导》《中国青年》等进步书刊,也常常利用工作之余与先进青年们聚在一起,谈理想,谈志向,谈叁民主义与共产主义、国民党与共产党的区别等等,对国共两党所秉持的思想和行动反复进行观察、比较,终于在思想与认识上产生飞跃,认定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经过两叁个月的思索、比较、学习和同志的帮助,我对共产主义和共产党的认识有了新的飞跃,决心走共产主义道路,把自己的一生,献给这个人类历史上最伟大、最美好、最壮丽的事业。”1927年4月,蒋介石、汪精卫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徐向前下定决心,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为了表明自己为党的事业奋勇向前、永不回头的决心,他把名字由“象谦”改成“向前”,坚定的成为一名共产主义战士。

1955年9月27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南海怀仁堂向徐向前授予元帅军衔
五、汲取奋发力量 笃力前行扬帆远航
徐向前的人生之路,是从山西起步、从国民师范成长起来的,他从一名普通的学徒工逐渐蜕变为一名革命者,在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的年纪,他毅然选择走上革命的道路,在思想上获得升华,在行动上自觉成为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他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一名共产党人的入党誓词,不改初心,始终向党。在党的二十大来临之际,学习徐向前的革命精神、高尚品质,更加激励我们青年人坚定理想信念,投身于民族复兴伟大事业中,以有限的生命激发无限的青春活力。
一是正确把握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关系。青年的命运从来同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作为当代青年大学生应传承徐向前赤诚为国、奉献敬业的精神品质,把个人理想与祖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把个人志向与民族振兴紧紧联系在一起,抓住每一个能够实现伟大理想的机遇,积极投身于伟大社会主义实践,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用理想之光照亮奋进之路,在学思践悟中牢记初心使命,在探索与实践中强化责任担当,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是正确处理知识学习与品质修炼的关系。徐向前将毕生精力投身于党的伟大事业中,他的崇高道德与精神,春风化雨般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学子。新时代青年要增长才干、提升本领、锻炼能力,敢于担当、勇于创造、善于作为,更要把品德修为摆在为人处世的第一位,不断修身立德,筑牢事业根基。同时,要增强学习紧迫感,勤于学习、敏于求知,博学广才、学以致用,充实知识储备,使自己的思维视野、思想观念、认识水平跟上越来越快的时代发展。在服务人民与奉献社会中涵养勤俭节约、持续奋斗的品质,赓续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
叁是正确认识脚踏实地与志在四方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讲:“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是青年成长成才的正道。在树立远大理想的同时,只有脚踏实地、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地努力奋斗,才能最终成就自己的梦想。“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古今中外,但凡成就一番事业者,莫不志向远大。徐向前在“国民师范的思考,教书岁月的革命追求”充分彰显了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同时,他在国民师范的成长故事告诫当代大学生——要立大志,成大才,做奋斗者,也要脚踏实地,躬行实践,真正做到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