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省教育厅对于建立“县校协作”机制的工作部署,11月5日,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与静乐县、晋源区教育体育局分别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工作座谈会暨教学展示活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听课评课教研活动”。校党委副书记陈显久出席活动并讲话。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翟婷婷,静乐县教育体育局局长赵艳峰、副局长张会龙,晋源区教育体育局教研室主任贾锋萍、晋源区实验小学、实验中学校领导及双方教师代表共同参加活动。

上午,在静乐县召开了一体化建设工作座谈会。陈显久指出,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理论创新和社会服务的重要阵地,有责任、也有能力服务地方基础教育发展,助力思政教育提质增效。他强调,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实际行动,是新时代高校履行社会责任、服务区域发展的应有之义。他提出叁点要求,一要提高站位、强化统筹,将县校协作纳入双方重点任务,组建专门团队,压实责任链条,确保各项举措落地见效;二要精准对接、注重实效,聚焦静乐县思政教育的实际需求,“量身定制”资源供给与支持方案,杜绝形式化、表面化倾向;叁要探索建立常态化长效化协作机制,通过定期交流、联合调研、协同评估等方式,持续优化合作路径,真正使县校协作成为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推进器”与“连接桥”。

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与静乐县教体局共同签署了《“县校协作”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合作协议》,标志着双方在思政教育领域的合作进入制度化、常态化新阶段。赵艳峰表示,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路径,也是静乐县提升教育内涵、增强育人实效的重要抓手。他希望,以此次协议签署为契机,依托高校资源补齐短板,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强化师资队伍、完善协同机制,合力构建富有静乐特色、贯通各学段的思政育人体系。

座谈会后,静乐县新建小学教师姚文新、静乐叁中教师高红艳与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孙萌,围绕“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融入思政课”主题,分别进行了“同题异构”教学展示。叁位教师立足不同学段学生认知特点与发展需求,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与方法,呈现了各具特色、层层递进的思政课堂,展现出思政课在价值塑造、思想引领方面的独特魅力。
下午,在晋源区实验小学、晋源区实验中学,双方共同开展了听课评课专题研讨活动。在教研活动现场,翟婷婷提出,“资源融通”是推进一体化建设的关键路径。她建议以晋源“唐风晋韵”文化资源为主线,构建“同一资源、学段分层”的教学链条:小学感受文化之美,高中探究发展路径,大学阐释文化自信与民族复兴的内在关联。同时,她倡导推广“行走的思政课”实践模式,推动大中小学联合开展研学活动,打破学段壁垒,实现思政教育在实践中的融合与升华。

贾锋萍在专题研讨中强调,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要坚持“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小学阶段应注重趣味化与生活化,做好道德启蒙;高中阶段要强化理论思辨,推动价值塑造;大学阶段则应聚焦使命担当,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叁者虽方法各异,但目标一致,唯有纵向贯通、一体设计,方能培养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代表张俊霞提出,大学思政课应成为中小学教育的理论延伸与升华。她以“合作”主题为例,提出可在大学阶段拓展为“集体主义精神”“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论议题,形成“小学启蒙—高中深化—大学升华”的思政教育闭环,增强育人体系的系统性与连续性。

晋源区实验小学副校长李玉花、实验中学校副校长王永青一致表示,此类跨学段教研活动对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增强育人实效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他们表示,未来将积极参与校地联动与跨学段协作,在师资共培、资源共建、课程共享等方面持续发力,共同构建“纵向贯通、横向协同”的区域思政育人体系,让思政教育真正成为滋养学生成长的源头活水。
本次活动是在“县校协作”机制下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要举措,进一步加强了我校与静乐县、晋源区的教育协同和思想育人领域的深度对接和交流互鉴。下一步,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将持续拓展合作广度与深度,努力将思政课打造成为跨越学段、联结校地的育人纽带,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