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马克思主义学院“行走的思政课——‘逐光课堂’清廉物语话初心 信仰作舟启新程”第五期活动于思政虚拟仿真教学中心顺利举行。本次活动由平遥察院博物馆与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主办,马克思主义学院全体教师及200名学生共同参加。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赵荣主持活动。

赵荣在主持中介绍,马克思主义学院创新推出的行走的思政课“逐光课堂”,已成功举办五期。该模式突破传统课堂限制,将红色场馆“搬进”校园,通过搭建还原场景、陈列珍贵史料,让同学们足不出校就能“触摸”历史,使思政课堂生动可感、入脑入心,受到师生一致好评。

平遥察院博物馆馆长李亚平首先向大家介绍,察院博物馆自2018年9月19日开馆以来,已接待超120万中外游客,清风故事通过游客的足迹传遍四海。随后,博物馆讲解员从四个物件入手,为师生们讲解察院廉洁文化。察院牌匾让同学们知晓察院在古代是朝廷及省府派驻地方的监察机构,承担纠举官吏、剪除豪蠹、辨明冤枉、举荐人才等职责,相当于如今的纪委、监委、巡视组。雕塑“监”的形象,让大家直观认识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的监察文化。华表发展历程的展示,则让同学们明白华表是最古老的收纳民意的举措,有提醒监督君主要心系百姓之意,体现了“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理念。最后,讲解员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第一届中央监察委员会主席王荷波同志的照片,讲述其英勇就义、忠于党和人民的英雄事迹,让同学们了解到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特色现代监察之路的曲折与艰辛。

活动中,情景剧《徙木立信》演绎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引用的历史典故。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中央八项规定,被视为新时代的“徙木立信”,以小切口撬动党风大转变。同学们通过情景剧,对党的治国理政方针有了更鲜明的感受和深刻的认识。沙画情景《古城清韵》将平遥古城2800年的光阴浓缩在流动的沙粒里,让文物“活”了起来。

此次活动形式丰富多样,为师生们上了一堂别具一格的纪检监察课。师生们在活动中深切体会到,习近平总书记基于历史规律指出,中央八项规定是长期有效的铁规矩、硬杠杠。作风建设如同徙木立信,意义非凡,不仅促使个体进行自我反思,更在于凝聚起更为广泛的力量。活动向广大师生发出呼吁,号召大家以青春之名逐光前行,用信仰点燃星火,以行动照亮征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