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日上午,马克思主义学院2024年“奋楫”青年博士讲坛第四讲在3号楼106如期举行,马克思主义学院全体博士、青年教师参加,活动由马院副院长赵荣主持。

此次论坛由樊艳博士主讲,围绕“赓续历史文脉 加强文明互鉴——研究古典学的意义”展开了学术交流。
樊艳谈到:2024年11月7日,习近平主席习向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致贺信。她指出:“古典文明群星璀璨,不断滋养和启迪后世。两千多年前,中国和希腊两大文明在亚欧大陆两端交相辉映,为人类文明演进作出了奠基性贡献。”“中国积极致力于推动文明传承发展,加强国际人文交流,促进全球文明对话,注重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愿同各方一道,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习近平主席的贺信为赓续历史文脉、加强文明互鉴提供了重要指引。古典学研究不是复古泥古,而是要贯通古今中外,在多维视野中探寻各国文明源流、发掘人类文明传统,努力为解决现代世界问题提供智慧启示。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主席致首届古典学大会贺信精神,坚持平等、互鉴、对话和包容的精神,回溯人类思想之源、发掘人类文明传统,赓续历史文脉,加强文明互鉴。
“古典学”虽是个外来词,但是中国古代也有古典学。目前至少有两个领域是比较明确属于古典学的研究领域和范畴:一是对古希腊、古罗马的研究,属西方古典学范畴;二是先秦的经、子文献,属中国古典学范畴。在中国,汉代之后对先秦经、子传统的重新理解和诠释,也可纳入古典学研究之内。我国文教传统源远流长,既一以贯之又因时损益,拥有历史延续性和完整性。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展开,如何对待已然变成“古典”的传统文教经典,成了我们长期面临的历史性课题。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也应重新思考古典文明,重新吸纳古典精神。正所谓希腊的古典不只属于欧美,中国的古典也不只属于中国,古典文明是现代世界的共同遗产。对于古典文明更深入的研究,需要在看到差异的同时,也看到交流互鉴之处。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发展古典学就是为了“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讲坛中崔阳博士、白雪赟博士、马凯莉博士、孙萌博士、青年教师尹婷婷围绕着如何赓续历史文脉,加强中西文明互鉴展开交流讨论。马凯莉在点评发言中指出,中西的传世经典是人类智慧的历史结晶,是人类文明赖以发展的基础,我们要学习和借鉴人类社会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汲取优秀思想文化资源,在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进而融汇创新。作为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要深刻把握“两个结合”,培养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