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推进学科建设,探索文科教改新途径,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中文系整合系部资源,加强校企合作,精心策划推出《人文素养》实训教学课程全新教学模式。
《人文素养》综合实践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学生的专业必修实践课程。本课程以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基础写作、书法等专业必修课为理论基础,围绕古代文学名篇诵读、现当代文学名篇鉴赏与诵读、写作与口头表达、书写过关四个项目设置实践内容,引导学生传承中国文化,进一步强化专业技能及实践能力,夯实专业基础,提升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
此次教学模式改革,以促进学生人文素养全面发展为根本,以提高教学效果为原则,形成以实践教学为抓手,实施人文素养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沉浸式参与式活动为主要形式,师生互动,设计项目,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达到学以致用能力提升的教学目的,并在能做到的范围内服务社会,实践育人。教改目标是转变传统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建立开放式的教学模式,面向社会,融入科技手段,提升实操实践能力,打造现场沉浸式实训模式。具体方案围绕听说读写四种能力,设计六个主题活动。
系主任刘媛媛教授承担第一期主题活动,聆听语言的音韵节奏之美——现当代名篇诵读。活动于11月16日上午在钟楼街钟楼书院举办,特邀山西广播电视台新闻广播节目中心主管,主任编辑,山西广播电视台十佳广播节目主持人,全国全民阅读优秀推广人雨馨老师担任指导嘉宾,中文系张晋军老师、苏亮老师、孙艳平老师、王志桃老师、张旭老师和史云青老师以及中文系部分学生近40 人共同参与了本次诵读活动。

首先,刘媛媛教授向大家介绍了本次课程的目的和意义,她强调中文系要转变传统教学模式,适应时代需求,突出中文在文化传承和实际工作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她希望同学们作为中文人要有使命感,不仅学好专业知识,还要做优秀文化的传播者。

诵读环节,学生从众多的现当代文学作品名片中,选取了《为奴隶的母亲》、《雷雨》、《我与地坛》、《金锁记》等优秀作品中的片段,以饱满的热情和深情的语调,将作品中的情感和内涵表达得淋漓尽致。字句仿佛都具有了生命力,通过声音的传达,产生了另一种独特之美,触动着在场每一个人的心灵,现场所有人被深深感染着,气氛热烈而愉快,掌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


雨馨老师逐个点评每位参与诵读的学生,亲自示范诵读并分析情感表达的技巧,学生们认真聆听,学习如何诵读常见的情感类型,如喜悦、悲伤、愤怒、崇敬等,并进一步认识到,诵读需要通过通读声音的高低、强弱、快慢、虚实等变化来表现情感的转变,在场师生沉浸在声音营造的文学意境,时而喜悦,时而悲伤,感受到与平时课堂完全不同的课程体验。雨馨老师充分肯定了我系学生的专业素质,称赞学生门专业知识扎实,对作品内涵理解深刻。

诵读结束后,苏亮老师就该次诵读会表达了自己的感受,他认为,该课堂以学生沉浸式参与活动为主要形式,达到师生互动的良好效果,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实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从而带动了学生能力的提升。同时,沉浸式的诵读氛围也帮助学生更深贴近文学文本,更好体会文学作品营造的独特意境。

最后,刘媛媛教授进行了总结发言。她充分肯定了本次活动,认为这是最具有沉浸效果,最能体现语言文字之美并能切身感受的课堂教学,这样的教学效果远远胜于枯燥的理论说教,让同学们和现场所有人充分感受到文学之美,她表扬了同学们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对雨馨老师专业严谨的指导表达了感谢。通过本次活动,学生们不仅掌握了诵读技巧,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更加强了与现实的接触,提升了能力增强了自信,他们纷纷表达自己对这样课程的喜爱,期待下次课程的参与体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