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材料与化学工程系特别邀请山西大学学术期刊社副社长、山西大学分子科学研究所博士生导师吴艳波教授作了科技、学术讲座,题目为“含主族金属超短间距团簇的理论设计”和“从编辑的角度谈科技论文的撰写”,我系全体教师及对科研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参加。

吴艳波教授围绕科学界有重大意义的“稳定的含超短金属-金属距离的分子结构”提出金属-金属之间最短距离的极限是多少这一问题,以叠别-叠别团簇进行讲解。吴教授介绍了他们的叁种策略十个体系,即依据分子间的共价作用、静电作用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构建了叠别-叠别间成“多个成键轨道、没有成键轨道、共价成键和静电作用相结合”的叁种策略,设计了不同的原子分子促使金属间距离变短,原子分子包括Ar-Be2H3-Ar,TEA-Be2H3-TEA等十个体系。有效的策略最终得到Be-Be键长为1.703 ?、1.627 ?,相比同类文章获得了金属间更短的距离。成果发表在Angew. Chem. Int. Ed.、Dalton. Trans.等期刊(影响因子累计28),获得了国际国内专家学者的高度赞扬。吴教授带着问题解决问题,解决问题后又高瞻远瞩地扩展思路,层层递进,深入浅出逻辑思维强,艰涩难懂的问题娓娓道来,为大家带来了一场学术盛宴。
作为学术期刊社副社长,吴艳波教授又从另一个角度讲述了有科研成果如何展示分享给更多学者——如何撰写一篇优秀的科技论文。首先强调写科技论文一定要换位思考,期望读什么样的文章,就写什么样的文章。接着从期刊影响力的核心指标下载率、引用率等介绍了文章的品质要求,进一步从文章的题目、摘要、图片、引用、致谢等做了详细的介绍,并且分享了自己写作方面的技巧及心得。

整个报告过程中,吴艳波教授通过渊博的学识、幽默风趣的语言,引导师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受科研的魅力。报告结束后我系博士们积极提问,学生们从如何储备知识为科研做准备,怎么样才能搞理论计算等进行了提问,吴教授一一解答,并鼓励同学们安心静心学习,多动手多思考,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为自己的一生打一个坚实的基础。本次讲座持续两个半小时,师生们收获颇丰,希望今后多组织这样的学术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