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期,我校精心选派了19支校级社会实践队、152支系部社会实践队,组织千余名学生奔赴叁晋大地,开展暑期“叁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一个月来,各实践团队以理论宣讲、躬身实践、非遗传承为载体,引领学子将所学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为建设文化强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贡献青春力量,担当时代使命。
知行合一 思政协同育时代新人
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团深入太原市国民师范旧址革命活动纪念馆与解放纪念馆,通过参观泛黄的手稿、锈迹斑斑的武器及共产党人秘密开展革命活动的会议室还原场景,深刻体悟革命先辈“教育救国”的赤诚;在解放纪念馆,“太原战役”影像资料中战士们冲锋的身影,引发学子强烈共鸣。实践中,成员们化身“红色宣讲员”,结合展品设计互动问答,用孩童易懂的语言解读“革命信仰”。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要求,让红色基因在代代相传中愈发鲜活。

乡村振兴促进团赴太原市阳曲县泥屯镇与东黄水镇,以党建为引领,聚焦当地小米产业,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考察、访谈等方式,深入调研小米种植基地与加工公司,探访现代化小米加工厂,观摩全自动化生产线;走进镇上的网红电商直播基地,见证农户通过直播间向网友推介小米产物;组织“小米种植体验”“民俗手工制作”等活动,让大家感受农耕文化。期间,团队还为当地农耕文化研学基地建设撰写调研报告,助力乡村振兴与教育融合发展。

基层服务践行团走进太原市北格镇福利院,采用“理论+实践”融合、“服务+育人”并重的模式,通过开展系列特色活动助力儿童成长,以彩带龙传承筑牢孩童文化认同、运用多元艺术创作助其释放情感与潜能、依托书法传习滋养心灵与文化素养、借助趣味运动培育拼搏精神与自信。这些多样化活动精准响应“五育并举”的育人要求,为服务福利院儿童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路径,实现了价值的深度融合与长效传递。

薪火相传 至善传薪续非遗文脉
“至善”宣讲团以“非遗正青春 传承正当时”为引领,奔赴多地开展主题社会实践。融合红色宣讲与非遗体验,借多元实践感悟非遗魅力,助力其传承发展。
在孝义市仁义村,队员们深入挖掘百年党史的精神内涵,将其与乡村振兴战略紧密结合,以毛主席像章中“人民至上”的信仰为引,让红色基因转化为文化传承的动力。
实践队深入多地体验非遗技艺,用实际行动传承匠心。踏入孝义南曹村,队员们尝试市级非遗豆腐传统手工技艺,感受从豆到腐蜕变的匠人智慧;走进孝义皮影木偶剧团,亲手操纵丝线,体验国家级非遗“人随偶活,偶随人灵”的独特魅力;围坐面塑传承人家中,学习花馍制作并融入现代审美,让传统技艺焕发新创意;抵达运城南景村,跟随传承人练习国家级非遗万荣花鼓,于铿锵鼓点中领悟黄河气势与非遗内涵。
团队探索非遗与生态、科技和文旅的融合之道,为非遗注入新活力。漫步胜溪湖森林公园,体会生态保护与非遗“顺应自然”的共通理念;走进孝义叁皇庙非遗文化产业园,见证非遗“创造性转化”的无限可能;驻足临水村街巷,看懂“非遗旅游”“古建体验”的活化路径。
实践队在文化探访中深化对非遗的认知。队员们在运城博物馆聆听非遗故事,于洪洞大槐树体验国家级非遗“大槐树祭祖习俗”,在根祖记忆中增强文化认同,坚定以青春力量传承非遗、守护民族根脉的决心。


截至目前,学校各实践团队已圆满完成任务。相较于去年,本次活动覆盖省份从6个增至10个,长期社会实践基地由75个增至82个,获各级媒体广泛报道,其中国家级宣传平台报道2次、省级宣传平台报道7次、地方级宣传平台报道33次、校园媒体报道高达101次。师生秉持热忱躬身实践,在为民服务中厚植情怀,助力乡村振兴,并通过日志、影像、调研报告记录实践所得,实现从体验到实践的沉淀。未来,实践沉淀的硕果将推动太院人以青春之姿奔赴新征程,在乡村振兴的长卷中,续写“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