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0年六月份举办的第叁届山西省高校文学征文大赛中,我系学生诗人于康杰以作品《皱纹》获得了诗歌比赛的二等奖,于康杰表示这首诗歌的灵感来源于自己母亲,今年这个奖项会在山西文学院颁布。
于康杰,山西运城人,2000年12月生。山西省作协会员,有作品发表于《星星》《诗潮》《诗歌月刊》《散文诗》《五台山》《都市》《雪峰》《太行文学》《美塑》《零度》《汾河》《派度诗刊》《诗词》《陕西诗词》等等,曾获得过知音诗会全国征文大赛奖,零零国际诗歌奖,着作诗集《桑田》。在财经系贯有“学生诗人作家”的称号,他善于写散文和诗歌,尤其在诗歌方面成就更为突出,他的诗歌内容涉及家庭,游记等等。他有自己的公众号“海里有花”,也经常在比赛中担任诗歌评委复审人。

于康杰的诗歌曾经在《诗歌月刊》新青年的栏目下与其他叁位青年诗人的作品被一起对比过,文章主要探讨了如何甄别,区分和选择“同质化”或者“类似化”的诗歌。从他们发表的文章来看,不然和于康杰的诗歌表达有些许表面上的类似化关联,而稍加分析,就会发现它们作品中貌似诸多相似,实则存在非常明显的差异。不然和于康杰的诗歌从唯美性与思辨性的层面上来说,两者均有较大的类似性。但是两者的抒情与叙述策略有着明显的不同,不然试图以雅致的语态不断变换抒情或者叙述目标,而于康杰则把诗歌抒情或者叙述材料回归于自我诗歌判断上的高雅与决绝。
在此次征文获奖名单中,还有我院学子侯海燕的作品《傍晚》荣获优秀奖。
最后于康杰向我们谈及了对于《皱纹》的获奖感受。首先,做任何的事情都是从尝试开始的,就好比他写作的初衷就是想给自己找点事做,但之后写着写着便成为了一种习惯,在期间有厌烦的时候很正常,但是一定要坚持。想要在一件事情上做出一点成就,必须经历由量变再到质变的过程。当我们一直专注于自己热爱的事情并且心无旁骛,久而久之,努力的方向也会越来越明确。而最初的尝试,也会逐渐形成习惯,最终变成对自身的一种要求,并且很自然地融入于生活。这时,当我们审视自己过去的时候,才会知道自己的弱点在哪,这样我们才会做的越来越好。最后请大家牢记一句话,一件事情重复做,是专家,重复的事情重复做才能成为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