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乐县堂尔上乡大端地村位于静乐县东北部,全村户籍人口100户296人,土地13000余亩,其中耕地1440余亩,林地2800余亩,森林覆盖率达21.5%。这里地处云中山山脉,乡境山峦叠嶂,丘陵起伏,沟壑纵横,地势东高西低,属汾河源头,有鸣河流域,气候干寒多变,年平均气温为 7度左右,冬季最低温度零下35度,年降雨量380至500毫米,无霜期90天左右,最低海拔1805米,昼夜温差极大,是典型的高寒山区,土壤为沙壤土,农作物主要以土豆、胡麻、莜麦等小杂粮为主。
一、战队联动精准帮扶
2018年5月,学院党委按照省委组织部“硬抽人、抽硬人”的要求,成立驻村帮扶工作队,在与乡党委和村两委对接后,工作队就马不停蹄入户走访,了解村情民意,迅速熟悉工作,立即投入战斗,按照国家及省市县要求,严格“五天四夜”和请销假制度,每周都按时参加乡党委、政府的脱贫工作例会,积极参加省市县组织的各项活动或培训,“5+2”和“白+黑”,工作队同志斗志高昂,毫无怨言,一直保持着良好的战斗状态。
他们,听党话、跟党走!他们,来之能战,战之能胜!他们,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他们,是党的特种兵!是人民的勤务员!他们,被村民们亲切的称为——红色工作战队!

截至2020年11月,全村建档立卡户59户182人,全部脱贫,贫困发生率从2016年的55%降为0%,且无一人踩线脱贫,无一人返贫。人均年收入从2016年的2000多元增长到现在的近万元。仅2020年前半年,村内新购置叁轮农用车就达10余辆……大端地村民巩固脱贫成效显着。
二、支部共建政策护航
2020年元月和2020年6月,高质量通过了国务院第叁方组织的脱贫验收和抽查验收,大端地村也因《中国扶贫》杂志上发表的一篇美文《云中山下有牛村》而提升了知名度,为下一步乡村振兴招商引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20年10月,七米宽的柏油路直通万华山和大端地村,平日里尘土漫天,雨雪天泥泞不堪的旧貌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路旁的青山绿水见证了星空mv梦幻mv天美mv和静乐县党委、政府在脱贫攻坚战中给大端地村带来的巨变。

2020年11月25日,学院党委组织部领导和结对帮扶干部一行10余人,不畏严寒积雪,再次到村开展结对帮扶和消费扶贫活动。在党员活动室,集体学习了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经过集体讨论,一致通过,学院和大端地村党支部将将继续深入推进施行“1帮1加1带1”支部共建、党员结对的全新帮扶模式,即结对帮扶干部既是结对帮扶人,又是联络员,1位结对帮扶干部,至少帮扶一户建档立卡户,至少联系1个党支部达成支部共建协议,至少带动引领1支帮扶队伍联谊帮扶建档立卡户,带动引领更多的师生或企事业单位解放思路、创新模式、引进产业,积极参与到大端地村的乡村振兴工作中来。

学院帮扶工作开展顺利、成效显着。从大干五十天,到百日攻坚,再到摘帽决战,叁年来,学院主要领导到村调研指导工作20余人次,驻村工作队也已经在这里度过了近1000个日夜,整理扶贫资料50余万字,发表通讯报道10余篇,迎接省市县乡各级检查70余次,帮助村民解决实际问题300余人次,消费扶贫农副产物15万余元,爱心超市发放物资500余人次4万余元,多功能为民服务中心正在建设,人均收入逐年稳步递增,集体产业经济从“破0”到“破5”、“破10”到今天的50多万,“两不愁叁保障”已全部达标,“10项清零”提前完成……
在学院的帮扶下,大端地村不仅摘掉了贫困的帽子,而且摘掉了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的帽子,新支书张旭东、包村领导樊雁翔、村委主任赵茂清和学院驻村工作队、各结对帮扶干部正团结一心,带领大端地村民走在乡村振兴的幸福大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