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治局6月30日下午就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进行第六次集体学习。学院党委组织师生第一时间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并在师生中引发热烈反响。
党委书记韩保清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重大任务,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学院党员、干部要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凝心铸魂,使全党始终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向着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要把握运用科学理论蕴含的立场观点方法,全力以赴投身学院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为省内一流应用型高校建设贡献力量!
党委组织统战部部长曹剑表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和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党立足中国实际、面向时代发展,形成了由“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叁个方面成就”构成的具有科学性、全面性和深刻性的思想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不断创新,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努力探索“叁大规律”,科学回答“叁大课题”,沉稳应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胸怀全人类,不断开辟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党委宣传部部长姚海彬表示,学院要坚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和宣传进一步推向深入,不断推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以团结奋进的精神状态投身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进一步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翟婷婷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围绕如何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深化了对党的理论创新的规律性认识,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育工作者对党的创新理论的研究、阐释、宣传、教育指明了根本方向。要发挥好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第一学院”,思政课作为“第一课堂”的重要作用,铸牢马克思主义的魂,守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立足于科学解答时代新课题,总结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经验,从人民群众的创造中汲取理论创新智慧,不断推进党的创新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教育引导全体师生更好学习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体系,着力把我校建设成省内一流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征程中展现马院担当。
教务处处长郑济孝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充分表明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丰富发展,以原创性理论贡献标注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高度,作为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行动指南。要不断深化对党的理论创新的规律性认识,全面系统地提出解决现实问题的科学理念、有效对策;要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宝库进行全面挖掘,有效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聚变为新的理论优势。
人力资源处副处长田冰表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理论和实践上谱写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的辉煌篇章,相继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发展的新境界。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伟大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历史和现实向世界证明,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离不开中国,不能没有中国。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尹婷婷表示,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弦歌不辍,薪火相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马克思主义以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揭示、对人类理想社会的追寻、对实现人类解放的实践,切中了中华文化的深沉脉搏。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新征程上,要更加自觉把握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契合性,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马克思主义呈现出更多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张俊霞表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六个必须坚持”,精辟概括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思想精髓,是理解这一重要思想必须把握的基本要点。全面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和精髓要义,学好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把握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掌握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思想武器,有助于不断增进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更有底气地运用这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武宇红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有效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聚变为新的理论优势,不断攀登新的思想高峰。”在“大思政”教育格局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当代转化,需要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指导下,善于区分区域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趋同性和独特性,在文化的趋同中重点注重挖掘独特的地域文化,善于辩证分析区域传统文化中对于当代发展影响积极的元素与消极的元素,善于利用区域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元素进行当代转化。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郑文芳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创新性地提出推进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令我深感振奋。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要主动早学一步、多学一点、学深一度,对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做到学懂、弄通、做实,入耳、入脑、入心;要跟得上党的创新理论思维、讲得透党的创新理论内容,适应思政课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调整变化,当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翻译家”和“宣传员”。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孙萌表示,习近平总书记从百年党史光辉历程中总结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的核心密钥在于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并不断结合新的实际推进理论创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这是历史的结论。作为一名思政教师,要深入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置身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守好思政课“主渠道”“责任田”,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有理想、能吃苦、敢担当的时代青年。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崔阳表示,实践是理论的源泉。中国共产党从中国实际出发,创造性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百年来,党之所以能够历经考验磨难无往而不胜,关键就在于不断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可以说,党的奋斗史就是一部理论创新史,理论创新是中国共产党砥砺前行的不竭动力。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而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思政课应该作出表率。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相互交织的世情国情里,思政课也要“主动超前布局、有力应对变局、奋力开拓新局”。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马凯莉表示,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是中国共产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进一步丰富和拓展,是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和魂。作为思政课教师,要有学识魅力,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思政课教师只有不断提高理论水平,才能提高教学质量。筑牢理论根基、明确研究方向、注重成果转化,是提高思政课教师理论水平的重要途径。
外语系分团委书记张会会表示,通过对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学习,不断深化对党的理论创新的规律认识。作为一名青年工作者,要多学习、多实践,自觉跳出原有经验的束缚,努力使已有的经验与新的实际接轨;要着力摆脱习惯思维的束缚,把改革创新精神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以新理论研究新情况,以新视野认识新事物,以新观念解决新问题;要着眼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创造性开展工作,推动学校工作不断创新发展,稳步向前。
管理系分团委书记于晋伟表示,本次集体学习以“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为主题,从历史角度解释了我们党获得的巨大成就,其力量源于马克思主义不断中国化时代化,在中国焕发的强大生命力和真理力量。马克思主义扎根中国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也是文化选择的结果。这就要求我们,要坚定历史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宝库进行全面挖掘;要有效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相结合,聚变为新的理论优势,指导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建筑与环境工程系辅导员马驰洋表示,马克思主义是魂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根脉,坚守好这个魂和根,是理论创新的根本和前提。回顾党的百年奋斗史,是一部不断推陈出新、与时俱进的奋斗史。在党的领导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宝库不断被创新性转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作为一名学生工作者,要紧跟时代潮流,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把握世界历史的发展脉络和正确方向,认清现实和趋势,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沿革和实践要求,全面系统地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素养。
院学生会执行主席付斌同学表示,回顾百年奋斗史,党能取得重大成就,能够领导人民完成其他国家不可能完成的革命、建设、改革任务,根本在于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并不断结合新的实际推进理论创新。人民作为历史的创造者,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要坚持一切依靠人民群众,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做好党的创新理论宣传和阐释,不断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亿万人民心中。
院学生会主席团成员景泽钰同学表示,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要坚持好运用好“两个结合”“六个必须坚持”等推进理论创新的科学方法,继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要不断深化对党的理论创新的规律性认识,拓宽理论视野,以海纳百川的开放胸襟学习和借鉴人类社会一切优秀文明成果;要推进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注重从人民群众的创造中汲取理论创新智慧。
外语系夏飞燕同学表示,要牢固树立理论创新的理念,加强学习,拓宽视野,更新知识,扎实才干,结合实际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学好专业知识,发挥语言优势,用外语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时刻铭记“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征程要有新作为”,切实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